您要打印的文件是:【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】夏至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指南

【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】夏至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指南

作者:佚名    轉貼自:本站原創(chuàng)    點擊數(shù):302


夏至陽至極·靜心待陰生

《詠廿四氣詩·夏至五月中》:處處聞蟬響,須知五月中。龍潛淥水穴,火助太陽宮。過雨頻飛電,行云屢?guī)Ш。蕤賓移去后,二氣各西東。

《夏至日作》:璿樞無停運,四序相錯行。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陰生。


夏至(6月21日-22日),古稱“日北至”,是全年陽氣最盛之日!抖Y記·月令》載:“是月也,日長至,陰陽爭,死生分。”“夏至”顧名思義是陽極之至的意思。陳希齡《恪遵憲度抄本》中說:“日北至,日長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極也!碧栐凇跋闹咙c”時,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是一年中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。有詩句形容夏至后:“晝晷已云極,宵漏自此長”,過了這一天,北半球的白晝就逐漸縮短,夜晚逐漸增長。

此外,從夏至這一天起,將進入炎熱季節(jié),我國氣溫開始進入最熱的階段,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。氣溫高、濕度大、不時出現(xiàn)雷陣雨,是夏至后的天氣特點。由于夏至后的天氣局部地區(qū)對流強降雨范圍小,所以有“夏雨隔田坎”的說法。

夏至就像一天當中的午時,陰在此時出生,一年中的養(yǎng)陰就是從這時開始轉換的。從中醫(yī)理論來說,陽氣最旺的時節(jié)就是夏至,在夏至養(yǎng)生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,注意對陽氣進行保護,要從“長”字著眼。中醫(yī)視夏至為養(yǎng)生關鍵轉折點,需 “護陰潛陽、清心健脾” ,順應“夏長—秋收”之氣機轉換,為三伏固本培元。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中記載道:“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(yǎng)長之道也。”這就是說,人在夏天要愉悅歡暢、神清氣和、精神飽滿、心胸寬闊,就像自然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太陽那樣,要對外界事物保持極大的興趣,使自己有一個樂觀的性格,以利于通泄氣機。相反,如果什么事都惱怒憂郁、懈怠厭倦,就會對氣機通泄造成阻礙對身體不利。 


一、夏至節(jié)氣特點

暑濕交蒸,氣候悶熱夏至時節(jié),標志著盛夏正式開啟。南方持續(xù)梅雨潮濕,北方亦進入高溫多雨期。暑熱(陽邪)與濕氣(陰邪)交織彌漫,形成高溫高濕的“桑拿天”。中醫(yī)認為此二邪相合,最易困阻中焦脾胃,導致消化功能減弱,出現(xiàn)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;濕性重濁則令人四肢酸沉乏力;濕熱上蒸則引發(fā)頭重如裹、胸悶氣短、口中黏膩、舌苔厚膩等癥。養(yǎng)生務必清熱解暑與健脾利濕并舉。

陽極陰生,耗損津氣:夏至日,陽氣達一年鼎盛至極(陽極),浮越于體表。人體為散熱而腠理大開,汗液大量外泄。若過度勞作、曝曬或補水不足,津液與氣隨汗過度耗傷,易致氣陰兩虛,表現(xiàn)為口干舌燥、心煩意亂、神疲乏力、心悸失眠等“陽盛陰虛”之象。此時養(yǎng)生關鍵在于顧護陽氣(避免過度貪涼直吹) 與及時益氣生津(如適度補充水分及清補食物),切忌大汗淋漓傷津耗氣。

暑邪當令,病邪易侵:夏至后高溫酷暑成為常態(tài),暑熱之邪(陽邪) 熾盛,易直中心神,誘發(fā)中暑、高熱、心煩不寧;兼之濕氣未退,濕熱蘊蒸易誘發(fā)皮膚痱疹、瘡癤及暑濕感冒(如發(fā)熱、頭身困重);汗多腠理疏松,風寒濕邪亦易乘虛而入致關節(jié)酸楚(如空調。;高溫環(huán)境還加速食物腐敗,濕熱困脾則易發(fā)嘔吐、腹瀉等腸胃疾病。防病要點在于避暑降溫、適時午憩以養(yǎng)心神,保持環(huán)境通風干燥,并嚴把飲食衛(wèi)生關以防病從口入。

夜短晝長,陽氣耗散:夏至擁有全年最長白晝與最短黑夜。過長的光照促使人體陽氣持續(xù)外浮、活躍發(fā)散,活動時間無形延長;而極短的夜晚則嚴重壓縮陰血滋養(yǎng)和陽氣潛藏的時間。此晝夜失衡易導致心神亢奮難安、入睡困難、睡眠淺短;白日則因陽氣耗散過度而精神萎靡、倦怠嗜睡(夏打盹)。順應天時養(yǎng)生,需安排午憩(子午覺)以回斂陽氣,入夜后減少亢奮活動助陽氣入陰,避免熬夜進一步耗傷陰津。。

 

二、夏至養(yǎng)生原則:防暑濕、防傷津、防寒侵、養(yǎng)心陰、養(yǎng)脾土、養(yǎng)陰津

防暑濕:夏至濕熱邪氣最盛,需避免烈日曝曬,遠離潮濕環(huán)境。衣著上宜寬松透氣,勤換汗?jié)褚挛铩>邮覄t建議保持通風干燥,必要時使用除濕設備。目的在于防止暑熱傷津耗氣及濕邪困脾,引發(fā)身熱煩渴、頭身困重、納呆便溏等癥。

防傷津:炎熱與活動導致汗液大量外泄,“氣隨津脫”。需及時補充水分(可飲用溫水、清茶、淡鹽水等),避免高溫時段劇烈運動致大汗淋漓。飲食宜清補生津(如綠豆湯、酸梅湯、瓜果等),切忌過度依賴冷飲,防止直折陽氣、內生寒濕。

防寒侵:汗出腠理開泄時,需防空調冷風、過食生冷直中臟腑,導致“陰暑”(如寒濕腹瀉、關節(jié)痛等癥)。此外,需要嚴把飲食衛(wèi)生關,夏日高溫,食物易腐敗變質,謹防“病從口入”引發(fā)腸胃炎。避免沖涼水澡,溫水沐浴為宜。

養(yǎng)心陰:夏氣通心,暑熱易耗心陰心血?赏ㄟ^午休閉目養(yǎng)神。避免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(tài)。情志舒暢、心神安定是抵御暑邪的關鍵,亦能改善心煩失眠。

養(yǎng)脾土:濕邪困脾是夏至常見問題?沙J辰∑⒗麧裰铮ㄈ缟剿、茯苓等),按摩足三里、陰陵泉穴等。飲食有節(jié),七分飽為宜,減輕脾胃負擔。如此,脾健則濕濁得化,氣血生化有源,自然身輕體健。

養(yǎng)陰津:針對汗多傷津。除足量飲水外,可多食滋陰生津之品(如銀耳羹、百合、梨、藕、番茄)。酸甘化陰,烏梅湯、檸檬水是佳選。避免過度汗出(有汗時也要及時擦干),保持體液平衡。津液充足則口干咽燥、皮膚干枯等陰虛之象自除。

 

三、夏至節(jié)氣的養(yǎng)生方法

1. 起居調攝:順陽納陰,避暑藏精

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,黑夜最短的一天,還是一年中陰陽交替的重要轉折點。根據(jù)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夏季應夜臥早起,順應夏季日照時間長、陽氣旺盛的自然規(guī)律。可適當“晚睡早起”(不超23點睡),但要堅持早起,至少保持每天有7-8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。務必保證午睡(午睡時間不宜過長,一般以30~60分鐘為宜)。午睡能斂陽養(yǎng)心,緩解“夏打盹”。入夜后減少劇烈活動、避免熬夜,助陽氣潛藏、心神安寧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無論夏季有多熱,都不宜夜晚露宿貪涼,避免長時間在空調房中,以防風寒濕邪侵襲?蛇m量運動以振奮陽氣、提升精神;或堅持溫水洗澡,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,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。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,可消除疲勞,改善睡眠,增強抵抗力。

此外,夏季蚊蟲活躍,容易叮咬人體,傳播疾病。在家中要注意清除積水,同時可使用蚊香、蚊帳等工具來防止蚊蟲叮咬,同時,也可以在室內放置一些驅蚊植物,如薄荷、薰衣草等,以驅趕蚊蟲。

2.飲食養(yǎng)生:清心養(yǎng)陰,淡滲利濕。

夏至飲食當以清淡、易消化、富營養(yǎng)為原則。可適當多食當季瓜果蔬菜(冬瓜、絲瓜、苦瓜等),不但能清熱解毒、除煩止渴,還能利尿;適量酸味(烏梅、檸檬等)生津開胃;輔以健脾祛濕食材(薏米、赤小豆、山藥、茯苓等)。此外夏至炎熱,人容易心煩氣躁、口舌生瘡,易上火?蛇m當多吃“苦萊”(如苦菊、苦瓜等),能清心降火、增進食欲,對緩解嗓子痛、牙痛等疾病很有好處。忌肥甘厚味、辛辣燥熱,慎食生冷冰鎮(zhèn)損傷脾陽。如大量食用寒涼之品如西瓜、綠豆湯等,雖是解渴消暑之品,也不可過食或冰鎮(zhèn)食之,避免損傷脾陽。

 

推薦食譜 & 夏至茶飲

絲瓜薏苡仁老鴨湯 

材料:老鴨1只,薏苡仁50克,絲瓜1根,蓮子50克,姜片、蔥適量。。

做法:老鴨放入沸水汆燙后,用清水洗凈,切大塊放鍋里,焯去血水。薏苡仁、蓮子用清水浸泡1小時,備用。絲瓜洗凈,切塊。砂鍋內加入清水燒開,將老鴨、薏苡仁、蓮子、蔥、姜放入鍋中,煮開后轉小火煮2小時,加入絲瓜,將熟時加入鹽和味精調味。

功效:清熱祛濕滋陰,適用于濕熱陰虛者。

注意:孕婦、脾胃虛寒、痛風患者慎用。

 

豆腐苦瓜湯

材料:豆腐1塊,苦瓜100g,肉末少許,植物油、醬油、芝麻油、水、淀粉各適量。

做法:豆腐切成塊,苦瓜洗凈切小片。肉末加植物油、醬油、水淀粉拌勻,腌制五分鐘。鍋燒熱,加入少量植物油,燒熱后下入肉末劃散,下入苦瓜片,翻炒均勻。鍋中倒入適量清湯,煮沸后下入豆腐塊,略煮,加入調味料調味,最后淋上芝麻油即可。

功效:清解暑熱,清利腸胃,適用于夏季上火、心肝火旺者。

注意:脾胃虛寒、腹瀉者慎用。

 

白扁豆粥

材料:炒白扁豆20g,粳米50g。

做法:鍋中加約3碗水,大火燒開后倒入提前泡好的白扁豆和粳米,再次煮開后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?杉舆m量冰糖調味。

功效:補脾胃,和中化濕。適合脾虛腹瀉、暑濕困重者。

注意:積食腹脹者慎用。

 

烏梅冰糖飲

材料:烏梅15克,山楂5克,玫瑰花5克,陳皮1瓣,冰糖適量。

做法:材料加水500-1000毫升,大火滾開后轉小火煮30分鐘,加入冰糖適量,放溫后服用。

功效:生津開胃理氣。適用于夏季口干食少、情緒煩悶者。

注意:孕婦、痰濕內盛、消化道潰瘍、糖尿病患者慎用。

 

3.運動養(yǎng)生:靜養(yǎng)為主,微動通絡

夏至陽氣最旺,陰氣初始。適度運動可以順應陽氣的向上升發(fā),使之不受阻礙,助人體氣血通暢。如果運動太過,汗出過多,反而會耗散陽氣,同時也損耗陰氣,不利于對初生陰氣的養(yǎng)護。

所以,夏至時節(jié)的運動很有講究。運動時間以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為宜,運動方式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為好,不宜劇烈活動。運動量和運動頻率都應該比春秋季少一點。運動后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,以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和鹽分。同時運動時注意防曬防暑,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。忌運動后大量飲用冰鎮(zhèn)飲料,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、淋浴,否則會引起多種疾病。

 

4.情志調養(yǎng):靜心守神,戒爭戒躁

《內經》云:“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(yǎng)長之道也。”夏至重在“養(yǎng)心”,雖天氣炎熱,亦不能心情急躁、動怒發(fā)火,應保持心平氣和、心胸寬闊,調養(yǎng)心神?赏ㄟ^靜坐、冥想、聽舒緩音樂、習書畫、散步等寧心安神。避免情緒大起大落,“心靜自然涼”,有助于氣血和順,陰陽平衡。

 

5. 防病保。固本培元,冬病夏治

泡腳除濕

古人云“長夏多生濕病”。夏至節(jié)氣,可在每天睡前1小時,用熱水泡腳20分鐘,使身體微微汗出。這樣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經絡,起到健脾祛濕、通經利水、緩解疲勞的作用。

艾灸補陽:

夏至體內陰陽氣皆少,處于“外熱內寒”之時,是扶陽祛寒的最佳時機。可以通過艾灸任督兩脈的方法,生發(fā)陽氣,調養(yǎng)氣血,補充人體元氣。

取督脈:大椎、至陽、命門;任脈:膻中、關元、神闕、巨闕穴;每個穴位艾灸20~30分鐘。

在施灸前,喝淡鹽溫水,防止在施灸過程中汗流過多,而引起虛脫。灸完后閉上眼睛靜休15分鐘,平復氣血。

用艾掃痱:

夏至氣溫高、濕度大,人體易長“熱痱”。用艾葉洗澡可以消除痱子。古人云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。可見艾葉的功效不一般。長了痱子,可以用50g干艾葉,配幾片生姜,一起熬煮大半桶水,待水溫適中時可倒入浴缸中泡澡,能夠解毒止癢、振奮精神、治療痱子。

穴位保。

夏至時節(jié),通過按摩涌泉穴可以緩解疲勞、提高免疫力;按摩太沖穴可以調節(jié)氣血;按摩足三里可以健脾益氣,促進消化吸收,強壯身體。點按極泉穴,可溫通心陽,也可促進新陳代謝;揉按期門穴,可疏肝理氣、排毒解熱。

涌泉穴:位于足底,卷足時前1/3凹陷處。能滋陰降火、清熱安神,改善睡眠質量。

太沖穴:在足背,第1、第2跖骨間,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,或觸及動脈波動處。具有平肝息風,清熱利濕,通絡止痛之效

足三里:位于小腿外側,髕骨下緣四橫指再向外旁開一橫指處。具有健脾和胃,補氣升陽的功效,可增強體質,促進消化吸收,適合夏季養(yǎng)生。

極泉穴:上臂外展,在腋窩正中,動脈搏動處。具有溫通心陽的作用,也可促進新陳代謝。

期門穴:坐位或者仰臥位,自乳頭垂直向下摸兩個肋間隙,按壓有酸脹感,即為此穴?墒韪卫須狻⑴哦窘鉄。

夏至陽極,萬物盛極而轉,養(yǎng)生貴在“守中平衡”——護心養(yǎng)陽,避暑防寒。飲食溫清護脾胃,起居靜心守度長。順天時以斂神,應陰陽而調息,方能安度炎夏,為秋冬深蓄能量!

 

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,天天噜天天视频在线高清,亚洲午夜精品宅男国产天堂,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